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

错版币、残币及假币(转载帖)

错版币、残币及假币,三者性质截然不同。但是一些钱币收藏者,特别是初涉钱币收藏的人对三者的区别缺乏明确的认识,往往把残币及假币当作错版币收购珍藏,走入收藏的误区。

 一、错版币 
金属铸币要经过设计、制模及铸造三个环节,而纸币要经过设计、制版及印刷三个环节。所谓错版币,指在设计、制模或制版时出现错误的钱币。这种错版币一经发现,多被政府有关部门明令收回销毁,但往往有少量“漏网之鱼”流入社会;也有发行后无法收回的情况。这些错版币便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珍品,因而备受钱币收藏者的青睐。

图1所示为“广东七二反版”银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省曾铸造光绪元宝银币一种,设计者将英文置于钱币正面“光绪元宝”4字之外圈,受到一些清政府官员的非议,认为“将洋文列于中国年号之内,体制尚有未合,应请饬令该督(两广总督)将洋文改錾蟠龙之外,以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汉文改到正面,其半元以下银元以次照改,较为妥协”。清政府采纳了上述意见,将钱币正面的英文移至背面,这种被称为“广东七二反版”的银币遂即停铸。此错版银币没有正式发行,存世很少,百年来一直是钱币收藏者关注的焦点。 

图2所示为“戌戊错版银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江南省造币厂铸造“戊戌光绪元宝”银币,由于雕刻师的疏忽,制模时误把“戊戌”年刻成了“戌戊”年,有关部门发现错误后立即明令停铸,重铸正版。此错版币至今只有极少量存世,上海博物馆、台湾鸿禧美术馆有藏,十分珍稀。 

图3所示为“‘饷’字错版银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铸造“饷银”钱币。其中一种正面珠圈内为汉文“饷银五钱”4字,珠圈外为维文“饷银五钱”,背面为线圈蟠龙,左右各有一小花。该币正面汉文“饷”字的“食”旁少了最后一笔,成为“饷”字错版。   由于造币技术的发展及审查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金属铸币和纸币中的错版币较前要少得多,但偶尔也有。

图4所示为“第15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错版币。1988年我 国发行“第15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银币1套1枚,由于设计时的疏漏,将“15届”误写为“16届”。该错误已得到官方的承认并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录》中有如下说明:“因疏漏,背面文字出现错误,‘第16届’应为‘第15届’。”这一错版纪念币最初发行价不足百元,现已涨至数千元一枚。

 二、残币 
所谓残币,指在生产(铸造、印刷)过程中出现的残次币。金属币在铸造时由于钱模的移动、翻转或钱体的再次受压等原因而形成不规范的产品;纸币在印刷时由于纸张的折叠、印墨的不均匀等原因而形成有缺陷的产品。 

图5所示为一枚墨西哥银元残币。明朝后期,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各地钱庄、商号在使用银元过程中往往在钱面或钱背锉上商号名称或其他符号,以证明该币是真钱,曾被某商号验收过。这枚墨西哥银元布满钢锉字印,计有“巨、昆、安、合、恒”等20多个汉字及符号,有的字重复打锉,使这枚原本整洁美观的银元变成伤痕累累、面目全非的残币。 

图6所示为第四套人民币2元残币。1980年版人民币中发现有1张2元券,由于纸张没有裁齐而折叠起来,致使币面上的人物图像及文字严重受损,成为一张残币。 

图7、8所示为美元10元残币。这张美钞的左侧存在明显的折痕,折痕展开后可见印刷空白,也系纸张折叠所致。 

三、假币 
随着钱币收藏热的出现和钱币市场的繁荣,各种迎合收藏心理的假币也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伪造的错版币。造假者利用挖补、切割、改刻、图像文字移置、水印倒移等手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错版币”,以牟取暴利。 

图1

图1a

图2

图2a

图3


图4
图4a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