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

中国机制银币的故事

      清朝时期西方国家到中国做贸易,是以他们本身发行的银币(洋元)向中国商家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当时清朝使用的货币是以银的重量(钱、两)为单位的银锭。没统一大小标准,在使用上会出现重量的差异,除非每次交易有秤来秤,民间一般消费则以手感来评估。哈。所以当时的中国人都练有一手绝活,只要把银子放到手上秤一秤,就可准确的知道有多重了。(电视剧里也常这样演)。

因西方拿来的壹元银币,都是标准的26.6~27克之间,而且大小一样,方便计算也好用,很快的就被中国商家接受欢迎,并在中国国内流通开来。

后来清朝政府发现到,西方人来做买卖,向中国买东西就用壹圆大洋来买,但卖你东西却要收银锭,而大量的银锭就这样不断的被西方商人带走;这之间的关键在于壹元大洋含银只有90%,而银锭几乎是纯银,这之间的银差就近10%,如果只是小数没什么。但对全国的贸易量可就是一笔大数目,国家可亏大了。于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户部奏准西藏设立宝藏局鼓铸银钱。中国银元就这样开始了。并设七钱二分就等于洋元壹元。

这是中国以银铸币之始。当时定制:银元正面铸汉字“乾隆”宝藏,背铸藏文“唐古忒乾隆宝藏”字样;纯用纹银铸造,重纹银一两,由驻藏大臣派员监造。此后铸有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宝藏银元。

光绪初年,吉林虽曾开铸银钱,却未能盛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设置广东钱局,为抵制外国银钱的大量流入,广东钱局开制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正面为“光绪元绪”四字,背面为蟠龙图纹,故俗称“七三番版”龙洋,面值分为五等。翌年改为库平七钱二分,此后,库平七钱二分成为一元银币的重量标准,亦分五等。辅币依次为: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是币铸后尚未发行,便引起部分清廷大臣非议,认为“仍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敕意亦然,逐再度易模改铸第三版龙洋,广东省第三版龙洋,也是正式铸行之流通币,面值五等,商民乐用,流通甚广。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在武汉设钱局开制湖北龙洋。此后,各省相继仿效,先后有江南、北洋、吉林、四川、云南、浙江、奉天、安徽、福建等省钱局制造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三十一年总厂竣工,试制样币“户部光绪元宝”一套,1906年试制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一套,翌年又制丁未大清银币一套,上述均为试制样币,未正式发行(目前存世稀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天津造币总厂正式发行,光绪元宝一套。宣统三年发行大清银币,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由于统一的币制尚未执行,清政府已经开始履没,故只有一元银币流通使用,其他面值少见流通。


银元的真正统一是在民国三年,即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开始制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以“圆”为单位,面值有:壹圆、中圆、二角、一角。

银元统一后,全国使用的是统一设计,规格。并以分配到各地不同造币厂生产。这主要因中国国土面积太大,如果集中一处生产后再运送到个地方政府,将面对运送的困难,加上当时地方军阀割据,战乱绵绵。在运送过程会被抢劫或者延误等等事件发生,因此变成由中央造币厂设计出正反2面的母模后,再制造出子模分发给各地造币厂,而各地造币厂就用把子模做出孙模生产出银元分发到所负责的范围,如此就解决了运送困难被抢劫问题,重要只要管控好各地方造币厂说生产的银元是符合标准的就可。

因此在管控上就是个学问,为了要知道在民间所流通的银币是哪家造币厂所制造的以便可以审核其质量,是否有少银减重?因此中央只提供银币正反2面的子模,而防伪的边齿就由地方造币厂自行设计制作。因此就可从不一样的边齿判断出是那间造币厂的银币。如同现今美国不同造币厂所制作的币会加上个小字母如“C”“D”一样来分辨。这也为何袁大头会有这么多不同边齿及地方版的原因。

而就地方造币厂而言,除了设计本身的变齿,也会在子模具上加以修改来分辨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及不同第次生产的差异,因此也就出现了O版,开芒,有点等等的不一样细微差异的版别。也才造成现今袁大头有几百种版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