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

香蕉票杂谈

二次世界大战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在1941年12月8日凌晨入侵马来亚、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为期3年8个月。

受日本统治时期。日本为了大量掠夺战备资源,弃用了当时流通的英国海峡货币,改用自己发行在殖民区使用的货币,也就是这所谓的香蕉票(因10元上面印有香蕉图案而简称)。简单说,就是用一张纸印上面值,就可以用低成本在统治区换取同等面值的物资。大量换取物资供自己使用。

最开始有发行纸分币(因为英国殖民时期半分就可买到东西了。)来买物资,后来物资缺乏,一分已买不到物资了,就加发行1元,5元,到10元香蕉票来收购物资。后期更是出到100元面值的。而在战败前更是推出1000元面值的香蕉票。。但因投降而只部分发到市场流通,大部分还保留在库里。这也为何目前见到的千元香蕉票。大部分都新的原因。

从收藏角度来探讨这些香蕉票。就存世而言。其中分币留下应该不多,因为当发行不久后发现习惯用铜板的百姓对只印上面值的纸币没信心,也不愿使用,依然选择铜板。因此很快的就弃用而推出1元面,5元及10元值纸币。所以纸分币1分5分10分的基本上使用过的不多,反而品相好的保留下来。
1元、5元及10元香蕉票相信是当时流通最多的。所以目前能收到的大部分都是流通过的,特别是初期发行有编码的,品相好的难求,全新更是稀品。而哪些早期冠号也是少见好品相的。所以初期发行的全新或品相好的香蕉票,价钱就对比高很多。而这3种面值中,以1元的最少,主要到中期时1元基本上已买不到什么东西了而自然淘汰,其实是5元。最多的是10元面值。


百元香蕉票是后期发行也流通。相比下要品相都会比较好。因为用不久。至于千元的。上面已说了,这就不多写。

据说,日本在得知本身将会投降时,开始大量回收当时的香蕉票,已大面值的为主,主要因为如果真的投降,战胜国英国会收回在市场上流通的香蕉票,然后依照面值向日本兑换成海峡币。这样日本政府就得亏大了。为避免赔款太多,所以先收回烧毁以减少市场上的数量。之后结果却是英国直接取得一大笔战争赔款,没将老百姓手上的香蕉票兑换成海峡币,损失有老百姓自己承担。这就是被殖民的悲哀。
当日本投降后,香蕉票就不可再使用,直接改为海峡币流通。本以为还有价值的香蕉票,一夜之间价值变0,当时很多老百姓在非常气愤下丢去烧毁。在加上日军自己烧毁了不少,所以现今留下的都是逃过这些劫难的。。不像其他货币都是自然淘汰的。哈。能收到也算是福气。
据前辈告诉我,在70年代,有日本老兵来到马来西亚大量收购香蕉票回去收藏做纪念。当时很多美的,加盖票都被收购回日本了。马来亚本地要看到美的,特别是加盖票就难见了。

就历史价值而言,香蕉票在马来亚货币史上最少有了3年8个月的记录。更是统治者利用发行自己的货币来掠夺统治区的实际见证;虽然马来亚在葡萄牙、荷兰及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也发行了代用币来换取资源。但基本上其代用币价值还维持稳定可在其他区域流通。不像香蕉票只限于统治区流通,而当日本投降后就没得到兑换直接成废纸。是老百姓的痛苦经历,当时就不少了破产自杀,而我外祖父当年也刚好卖了一批货收来香蕉票,不到几天就不能用了,损失惨重。
这也为何一张194X年流通的货币,现今的价值不过值几元而已。这与欧洲德意志前期的纸币及中国军阀时期的纸币是一样的。没了背后的保障。价值也没了。

个人觉得香蕉票是有其纪念价值的货币,虽然背景故事并非那么光彩,但确实是历史见证,再说价钱不高。作为喜爱收藏马来西亚钱币的爱好者来说。香蕉票是值得收藏的项目。















2020年6月18日星期四

谈中国贰角漏色角分币

     
 收到朋友寄给我看的人民币三板贰角分币,问看是否是人为??因为很多人认为是人为而非漏色,当然我非专家,也没什么特殊仪器去鉴定,只能以逻辑性分析。。。要是哪里推断不是,也请多教导,主要是探讨,确定这币的定位。



1.首先看漏色范围,是渐近的,与正常的渐近方式一样。要是人为应该难做到这么均匀,而且不只是一张,而是有整刀连号。


2.一般人为变色的纸币,是用化学药品来处理,而颜色墨水其化学变化而变色(如图一及二),但这纸币颜色表面却与正常的一样,没变化。而且纸张表面也没处理过起毛或污染什么的,所以使用化学药品的可能性低。
(图一)借用别张人为变色票,用化学药水将油墨变色,所以可见到油墨其变化的痕迹。但这是凸版印刷。

(图二)借用别张人为变色票用化学药水将油墨变色,所以可见到油墨其变化的痕迹。但这是凸版印刷。

(图三)这是这张票漏色部分,并没任何处理过痕迹

(图四)这是这张票漏色部分,并没任何处理过痕迹

3.这种票也有送中国爱藏评级公司鉴定并取得高分而且是EPQ。这表示纸币是原票,表面没任何破坏或残留。如果经过浸泡或表面处理,纸张应该会受到破坏吧?除非鉴定公司水平太差,连处理过的纸币也鉴定不出来。(图五)再说。也有尝试用漂白水洗过,确实会出现颜色变浅了。但是所有颜色都变浅。而这张漏色部分明显的是青色浅了。而其他色保持一样。
图五(借图)
4. 也有人发现这币有荧光反应,认为是被处理过才会出现,但友人就发现手上有正版带荧光反应的(图六、七、八),几张漏色却没荧光反应的(图九、十、十一),。。所以因为经过处理过留下荧光反应的说法不能成立。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5.以上四点个人觉得人为可能性低,在逻辑上应该没法做到。但要是以真漏色来推断,却可解释。根据资料人民币三板是以当时先进*彩虹印刷技术来做防伪措施,使用基本三原色(黄、品红、青)的变化印刷的。从纸币上漏色部分,要是缺少了青色就可出现这样的结果。


依据上面的资料,个人认为应该是漏色错体。人为可能性低。当然。要是觉得推论不合理也欢迎提出,说出认为合理的看法,只求能得出真相。

**彩虹印刷是根据商业票据印刷要求,可以一次印刷多种色彩。图案的主色调或背景由不同的颜色组成,但线条或图像的颜色变换是逐渐过渡的,没有明显的界限,犹如天空七色彩虹颜色的渐变,故称彩虹印刷。我国百元人民币正面背景底纹的颜色从橙黄向橙红、绿、蓝逐渐过渡,以及第二代身份证即应用了此技术。
彩虹印刷效果用多色叠印的方法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在商业票据上很难看出墨斗中各色隔板的准确位置,假冒者即使仿用彩虹印刷的方法也很难确定隔板间距,从而增加了假冒的难度。如果在大面积的底纹上采用这种工艺,其防伪效果将更加明显。
单版多色印刷工艺:单版多色是指将墨槽隔成几部分,然后分别放不同的墨,下墨后经串辊滚墨,墨到PS时多种墨边沿部分已揉合在一起,印出的图案就如彩虹一样。他是实地墨的分化过度,很饱和,效果比四色网点好,但只能做纵向分化,不能做局部。

2020年6月2日星期二

系列收藏之--马来西亚1元流通纪念币

对于喜爱收藏钱币的马来西亚泉友,应以收藏这套为基本。这是马来西亚独立后发行的第一组面值一元的大型流通纪念币。总共为13枚。但对爱好收套者来说,也会将第14枚小型镀金的独立30周年流通纪念币也加入收藏来作为结束。因为之后几年就停止发行1元流通纪念币了。后来只发行纪念币。

其中以1969年最有意义,因为是独立后发行的第一年1元流通纪念币。
以1979年的国家银行流通纪念币为筋币,发行量最少。
而1972年的吉隆坡进步最珍惜,因为是1972年份发行的唯一流通硬币。


1. 1969-10TH ANNIV.  OF BANK NEGARA MALAYSIA
发行量:1,000,000
注;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枚流通纪念币。而且是第一枚镀金币。是值得留念的流通纪念币。



2.1972-KUALA LUMPUR CITY
发行量: 500,000 
注;这是马来西亚在1972年发行的唯一钱币。没有其他钱币是在这年发行。算是特别年份的马来西亚钱币



3. 1976-25th ANNIVERSARY OF E.P.F
发行量: 500.000



4. 1976-3rd MALAYSIA PLAN
发行量: 1,000,000
注: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枚多边形硬币。



5. 1977-S.E.A. GAMES
发行量: 1,000,000



6. 1977-20th ANNIVERSARY OF INDEPENDENCE
发行量: 500,000



7. 1977-100th ANNIVERSARY OF RUBBER
发行量: 500,000



8. 1979-20th  ANNIVERSARY OF BANK NEGARA
发行量:300,000
注:这系列中发行量最少的一枚,也是这系列的筋币



9. 1980-15th CENTURY OF HIJRAH-1401 HIJRAH
发行量: 500,000



10. 1981-4th MALAYSIA PLAN
发行量: 1,000,000



11. 1982-25th ANNIVERSARY OF INDEPENDENCE
发行量: 1,500,000



12. 1986-35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F PATA
发行量: 500,000









14. 1987 30th ANNIVERSARY OF INDEPENDENCE
发行量: 1,000,000
注:这系列中是唯一直径较小的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