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体币,以错的方式来分,应该分成2类:
一种是设计上的错误。在原件设计上,出现年份,文字,图案或意义上的错误的设计错体。这类基本上很少,因为一枚钱币的设计,要经过几层的审核,要出错很少。而以马来西亚不到60年的钱币史,应该没有这类错体,要勉强可算得上的,应该只有AAH一元纸币那张。那是因为发行时刚好财政部长更换,在意义上是错误的,属于意义错误。因此发现问题后就停止,但也因此部分流通到市场,因而珍贵。
另一种是生产缺失造成的错体。这包括钱胚,冲压,模伤,流银,油墨,切割,移位,模板移位,漏墨沾墨等瑕疵,这类错体也就是最常见,应该说是废币或瑕疵币,这些币会在品管检查时被挑出然后加以销毁,而以现在的纸币电脑化生产,也已经有自动筛选错误印刷的功能。因此能遗漏到市场的基本是少之又少,因此显得珍贵。受藏家喜爱。
照理能够流落到市场的错体币会很少的,特别是那种明显缺陷的错体。但反观我国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错体,确实五花八门,不时就有一批新的不一样的类似错体出现,甚至一些错误根本想象不出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这让人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人在造币厂中监守自盗,把废币偷带出来??
如果说,当错体币变成可生产出来赚钱的藏品时,其收藏价值能有多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