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

粮票收藏(转载)

小眾收藏糧票漸受青睞 80、90成收藏生力軍(2016/3/14)
 糧票,是中國計劃經濟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與見證,也是計劃經濟時期最具影響力,牽動面最大、人們印象最深的票證。

  相比收藏品市場中的其他熱門品種,糧票屬於小眾收藏範疇。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雜項收藏專家陳浩榮介紹,自1953年開始在部分地區按戶定量發行麵粉購買證,1955年起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開始實行糧票制度,並採取按人定量發行的辦法,糧票也就是從那時起深入人心。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逐漸停止使用,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餘年。如今,糧票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內涵以及一定的觀賞價值而漸漸成為收藏新寵。
行情動態量少、人為炒作等造就賣方市場
  
由於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等特點,糧票的觀賞價值與經濟價值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
  從1955年到1982年,我國共印製了9種年版33枚全國通用糧票。其中,全國通用糧票的「開門票」——1955年版全套共5枚,面額分別為4兩、半斤、1斤、3斤、5斤,市價參考價為每套90至120元。
  
縱觀市場行情,最近幾年糧票出現了一輪較高漲幅,並持續升溫。一套黑龍江地區1955年的開門票,在2000年前後價值也就兩三千元錢,而現在幾萬元都難以買到。在收藏界,「物以稀為貴」是一條毋庸置疑的準則。和其他收藏品一樣,糧票收藏價值的大小,首先取決於它的存世量。
  
而相較其他藏品而言,糧票的最初發行量並不大。據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提供的資料,1978年前的糧票印量僅有幾十萬枚,有的品種印製僅有幾千枚。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逐漸停止糧票的使用和流通后,民眾手中的糧票基本上都在兌換之後被政府進行了回收與銷毀。發行量小、銷毀量大和不再版,正是這幾個原因造成了現在民間留存下來的糧票數量十分稀少。
  陳浩榮告訴記者,糧票在近幾年的大幅升值不乏人為因素,部分糧票經營者採用壓貨囤積等待增值等手段以獲得更高收益;部分收藏者出於喜愛,收藏糧票后不再進行交易,使得市場中可見到的珍貴糧票越來越少,也間接助推了價格上漲,「現在的糧票交易市場可以說是完全地賣方市場,根本沒有講價的餘地,這也反映了現如今糧票交易市場的火爆程度。」
  
「80」、「90」成收藏生力軍
  相比錢幣、書畫等受眾廣泛的大門類來說,糧票作為收藏品存在和發展的歷史還很短暫,這使得糧票在十多年前剛進入收藏品市場時價值不為大眾所認識,算得上是十分冷門的收藏門類。
  陳浩榮告訴記者,不同糧票的不同票面內容與材質均能體現中國發展歷程中不同年代的政治和經濟特點,比如經濟困難時期,糧票的用紙發生了變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了語錄糧票;到了七八十年代,一些糧票使用專用紙還出現了防偽標識等等,「糧票可以說是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社會發展的見證,比起投資價值,它所承載的深厚文化歷史價值才是其吸引人的最大魅力。」
  隨著近年來糧票的「粉絲」逐年增多,加劇了糧票的「僧多粥少」競爭局面。除了國內收藏愛好者之外,還有許多曾經歷計劃經濟時期、如今具備充足經濟實力的我國港澳地區人民和海外華僑加入到糧票收藏行列,這部分群體不惜高價收購糧票,也助推了糧票尤其是珍稀糧票的整體價格上漲。
  事實上,還有不少年輕人也加入了糧票收藏行列。陳浩榮說,「我接觸到的糧票收藏愛好者中就有不少『80后』、『90后』的新生代。有了他們的參與,使得集『糧』愛好者群體不斷擴大,並形成了推動糧票收藏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投資建議
  可按專題形式進行收藏
  糧票的集藏投資價值逐步被認可,那麼,在眾多糧票種類中,應當從何入手呢?對此,陳浩榮強調,收藏糧票並非越老越好,其升值空間是和糧票本身的稀缺性、藝術性以及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背景有直接關係。
  「從年代上說,1955年發行的糧票價值是最高的。1955年這個年份比較特殊,大多數省市都在這一年發行了第一套糧票,也就是俗稱的『開門票』。『開門票』無論是收藏價值還是投資價值都非常高。」陳浩榮介紹說,內蒙古地區的1955年的「開門票」短短幾年內價格就上漲了十倍,可見開門票這類處於獨特地位的糧票頗具升值潛力。

  另外,陳浩榮還提到,除了「開門票」,軍用糧票和一些特色糧票也是收藏精品。軍用糧票從1957年發行開始,總共有7個年版,分別為1957年版、1958年版、1960年版、1964年版、1967年版、1971年版和1982年版,其中,1967年版的軍用糧票背面有不同的毛主席語錄,是全國軍用票中唯一的一套語錄票,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而特色郵票,比如上海曾發行的半市兩糧票,屬於微型定額糧票,又如1966年版發行的五市斤全國通用糧票,其票面可以看到明顯的五角星形水印標記,還有雲南省曾經印製過的支援難民糧票,是唯一的聯合國援助救災糧票,都具有趣味性,文化價值和集藏價值並存,頗受藏家的追捧。

  由於糧票品種數過多,目前沒有人能夠收集齊全新中國發行的所有糧票,因此,陳浩榮建議,收集糧票可按不同的分類加以區分,以專題形式來進行收藏,具體分為以下四大類:
  
其一是按單位定額收集。糧票從半兩到10公斤,各種面額的糧票比人民幣的面額還要多,集藏者可以選擇兩制、斤制和克制等不同計量單位進行收集。其二是按地域分類。可以選擇全國通用糧票或某一個省市和地級城市進行系統收集。目前這種收藏方式較為流行,是大多數集藏者的首選。其三是按糧票使用屬性集藏。如收集地方通用糧票或專用糧票、軍用糧票,將它們分門別類地進行針對性的收集。這種收集方式近年來也被重視,但相對難度較大,一般適合於中高檔收藏者。其四是按使用時間分類。中國發行的糧票,絕大多數是按月供應的憑證,但也存在著長期流通的糧票、年度糧票和季度糧票等,其中長期和跨地域流通的糧票是全國糧票。

  「一般而言,收集糧票應該以未使用過的新品為主,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應該收集未經撕開的印刷全張糧票。因為一些地區的糧票,一個印刷全張往往就是一個人一季度或半年的糧食定額,各種定額的糧票會在這一全張中合理安排,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是研究當時社會人們口糧消費的真實歷史記載,屬於收藏的重點所在。」陳浩榮說。

  
集「糧」勿抱過大升值期待
  陳浩榮表示,對於普通糧票收藏愛好者來說,收藏還是應參考自己的財力狀況量力而行,沒必要過於追求孤品和珍品。收藏過程應循序漸進,先收集那些比較容易收藏、大多藏友都有的糧票,然後隨著自己對糧票收藏認識的不斷加深,再考慮轉向珍品和孤品。
  作為已被停止使用、退出了歷史舞台的舊票證,糧票不像郵票和人民幣等藏品那樣本身有著實際的面值和使用價值,現在糧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本身所含有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欣賞價值之上。因此,業內專家提醒藏家要保持好心態,不要對糧票抱有過大的升值期待和投資盈利的想法。
  陳浩榮建議,很多藏家只關注品相比較好的糧票,對有破損的糧票不屑一顧,其實是一種偏見,很多糧票都是在市場上流通多次反覆傳遞的,藏家更應看重其稀有程度和真正價值,而不是品相。
陳浩榮認為,不能苛求成套成系列收藏。糧票是上個世紀的產物,由於年久或銷毀等因素,一些早期珍稀的糧票零零散散,因此不能單方面尋求成套收藏,如果能遇到珍貴的稀有品種,哪怕是單枚,藏家也不妨買進。不能只收糧票不收與它相關的糧證:糧證是糧食供應相關的糧本、糧卡、糧食單據或證明等,與糧票一樣都是歷史文物,具備一定價值,甚至有不少糧證比糧票的價值還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