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星期六

清朝镍币史(1884-1911)

镍币鼻祖 
   当李鸿章将其中的三枚镍币样板呈光绪皇帝审视时,被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否决。她认为镍币上面尽管铸有“蟠龙”图案,但尽是洋文,无一大清文字,有辱大清帝 国的威仪。一些追随慈僖太后的保守派人物也随声附和:大清帝国一无镍矿,二无铸造技术和设备,若全盘委托英国代为铸造,大清朝廷岂不又要花费大量的白银? 于是,这三枚由英国伯明翰造币代为铸造的象征币制改革的样板镍币,随着大清帝国首次币改的失败而散失了。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只发现一枚5分面值的这种镍币 样板,其余的几枚均因年代久远散失殆尽。

收藏价值  
     谁曾想到,这几枚当初不值几文的普通镍币样板,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却身价陡增。世界各国的钱币收藏协会、收藏家获悉在我国发现了一枚绝版弧本镍币样板后, 趋之若婺,四处打探它的下落,愿以10万元以上的巨额美金索购。这种镍币样板被英国钱币学专家沃德•伍德称为“中国钱币中镍币的鼻 祖”,并将其拓本影印入他的《中国钱币史考》专著。19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向我国有关方面再三提出欲睹“伯明翰”风采的要 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女王也只看到了这种镍币的拓片,无缘亲睹这一稀世之物。
    
民国镍币(1912-1949)
     镍币发行  
     1914年2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发行1种5分镍币。民国24年时又发行了5分、10分、20分3种。当时,省内市场流通使用镍币较少,直到1936年 时,中央银行才运来了第一批镍币1万元。因数量不多,不够分配。后运到的第二批镍币有5万元,币值有5分、10分、20分3种。其中,5分币有2万 元,10分币和20分币各1.5万元。中央银行通知各银行、钱庄挂牌代换镍币。   
     就在这年7月,中央银行转达了财政部的决定:在新(镍币)未普及流通前,旧银角仍可按市价流通使用,如要求收兑银角的,应估定成色、规定兑换标准,委托中央、中国、交通三个银行及分支机构代兑。  
新辅币的使用规定,按十进制单位计算:法币1元可以兑5分镍币20枚、10分镍币10枚、20分镍币5枚。这些镍币的成色是镍18%,铜55%,锌27%。
     新版镍币的酝酿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随后发行可在市场上流通的21种版别的镍币;但其实早在1935年初,民国政府已经 委派美国费城造币厂铸造伍分,拾分,廿分的镍币每种11枚,送交国民政府呈递样品。国民政府时期制币事宜多与美国方面往来,如中央造币厂之筹建,开工后之 管理等皆得力于美方。「船洋」模具自始至终,全数由费城造币厂供应。民国二十四年镍币试制亦由该厂为之,民国二十五年起由上海中央造币厂生产。   1935年末,上海中央造币厂正式铸造镍币。
       新版镍币分类  
        1.民国伍分镍币  
    民国二十五年开铸于上海中央造币厂,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民国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其中民国二十六年版传世极罕。此后重庆及桂林各厂续铸,分别为民国二十八年、三十年。据悉,民国二十四年美国费城造币厂曾有试样币十一枚,相当珍贵。  
   2.民国拾分镍币  
   民国二十四年,美国费城造币厂试铸十一枚,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央造币厂大量生产,民国二十六年仅见样币,不见流通币,民国二十七年又恢复批量生产。民国二十八年转重庆造币厂续铸,仅一年。   
     3.民国十分镍币  
   民国二十九年,由重庆造币厂铸造,含镍量较低,且又轻薄,但铸量较大。民国三十年,继续批量生产,民国三十一年生产量逐步减少,直至停产。  
   4.民国廿分镍币   民国二十四年,美国费城造币厂铸样币十一枚,民国二十五、二十七年上海中央造币厂生产,量较大。民国二十六年仅有试样品,不生产流通币。民国二十八年转重庆造币厂续铸,二十九年停铸,三十年又重铸,三十一年少量生产后即全部停铸镍币。  
   跟住上述资料可知,在抗日战争上海被占领后,中央造币厂迁往陪都重庆以及桂林。改铸造五分,十分,廿分镍币。其中三十年廿分是试铸钱币。

法币中民国镍币的种类 
     其中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费城造币厂试铸(1935)  铸造了(样币)二十四年伍分(2405),(样币)二十四年拾分(2410),(样币)二十四年廿分(2420)
      第二阶段:奥地利造币厂代铸(1936)  二十五年伍分(2505A),二十五年拾分(2510A),二十五年廿分(2520A)因在背面古布下方有A字,因此又被称为“A版”  
    第三阶段:上海中央造币厂正式铸造(1936-1938)   二十五年伍分(2505),二十五年拾分(2510),二十五年廿分(2520)   (样币)二十六年伍分(2605),(样币)二十五年拾分(2610),二十六年廿分(2620)   二十七年伍分(2705)二十七年拾分(2710),二十七年廿分(2720)  
    第四阶段:重庆造币厂及桂林造币厂铸造(1939-1942)   二十八年伍分(2805),二十八年拾分(2810),二十八年廿分(2820)   二十九年五分(2905),二十九年十分(2910)   三十年五分(3005),三十年十分(3010),(样币)三十年廿分(3020),三十年半圆(3050)   三十一年十分(3110),三十一年廿分(3120),三十一年半圆(3150)   三十二年半圆(3250)
      民国镍币的收藏价值  
孙中山头像镍币一套:
25年【5分、10分、20分】
25年A字版【5分、10分、20分】
27年【5分、10分、20分】
28年【【5分、10分、20分】
29年【5分、10分】
30年【5分、10分、半圆】
31年【10分、20分、半圆】
32年【半圆】
      在流通的21种镍币中,有三大天王,依次分别是三十年半圆,三十一年十分,二十八年五分。这三种铸造量以及存世量都远远小于其他品种。而且未流通原光的更是稀罕。

2022年10月3日星期一

中国机制币史(转载)

在中国,机制币出现于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
机制币主要有金币、银币、铜元、镍币、铝币等各种不同金属的货币,它是由一定标准的材质、规格、重量组成的,由机器上的钢模,通过机器冷冲压生产出的货币。
机制币的铸造生产和流通使用,是在我国清代光绪年、宣统年和民国时期,机制币生产数量最多,流通使用最广的是银元和铜元,其他金属质地的机制辅币数量有限。

1.银元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户部奏准西藏设立宝藏局鼓铸银钱,是我国以银铸币之始。当时定制:银元正面铸汉字“乾隆”宝藏,背铸藏文“唐古忒乾隆宝藏”字样;纯用纹银铸造,重纹银一两,由驻藏大臣派员监造。此后铸有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宝藏银元。

光绪初年,吉林虽曾开铸银钱,却未能盛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设置广东钱局,为抵制外国银钱的大量流入,广东钱局开制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正面为“光绪元绪”四字,背面为蟠龙图纹,故俗称“七三番版”龙洋,面值分为五等。翌年改为库平七钱二分,此后,库平七钱二分成为一元银币的重量标准,亦分五等。辅币依次为: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是币铸后尚未发行,便引起部分清廷大臣非议,认为“仍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敕意亦然,逐再度易模改铸第三版龙洋,广东省第三版龙洋,也是正式铸行之流通币,面值五等,商民乐用,流通甚广。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在武汉设钱局开制湖北龙洋。此后,各省相继仿效,先后有江南、北洋、吉林、四川、云南、浙江、奉天、安徽、福建等省钱局制造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三十一年总厂竣工,试制样币“户部光绪元宝”一套,1906年试制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一套,翌年又制丁未大清银币一套,上述均为试制样币,未正式发行(目前存世稀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天津造币总厂正式发行,光绪元宝一套。宣统三年发行大清银币,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由于统一的币制尚未执行,清政府已经开始履没,故只有一元银币流通使用,其他面值少见流通。

银元的真正统一是在民国三年,即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开始制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以“圆”为单位,面值有:壹圆、中圆、二角、一角。
1912年南京造币分厂制造孙中山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俗称“孙小头”。一些地方政府和地方军伐政权曾制造发行银元和多种纪念币,如四川的“汉”字银币,云南的唐继尧像银币,贵州的汽车、竹子银币,此外,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都发生过银辅币,参与流通。1933年中央政府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中央造币厂始制孙中山像银元,因背面有帆船图案,故俗称“船洋”,大量发行,至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政策,银元从此退出流通市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在革命根据地制造发行壹圆银币,正面中间为镰刀和五角星、锤子图案。川陕苏维埃政府,在苏区革命根据地发行一元银币,正面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及造币厂和年份文字,背面有地球和镰刀、锤子图案。


2.铜元
机制铜元是作为银元的辅币诞生的,它取代了传统的机制方孔圆钱,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在广东钱局开始制造铜元,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满文“宝广”两字,上端环书“广东省造”,下端环书“每百枚换一元”;背面是飞龙图案,外圈有英文“广东、一分”字样,后把对银元作价改为对制钱作价,将“一分”改为“十文”,将“百枚换一元”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形成了铜元的基本形式,自此,各省纷纷效仿,制造发行各省的铜元,清代铜元大致有几种面值: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和一文,发行使用最广的是二十文和十文两种。四川省试制过三十文铜元,未获批准发行,存世极少。民国时期的铜元情况较为混乱,民国初期,天津造币厂和湖北、安徽相继制造开国纪念铜元,民国三年颁布《国币条例》,对铜元作了明确规定,民国五年发行了二分、一分、五厘三种面值的圆孔辅币,但二分未批准发行。而各地方军、政当局把发行铜元作为敛财的捷径,全国多省都相继制造发行铜元,其中有大量劣质品流入市场,四川、河南、甘肃等省还发行了当五十、当百的大面值铜元,以牟取暴利,铜元的贬值趋势不可必免。

民国十七年通过《国币条例草案》,民国二十二年废两改元,制造发行二分、一分两种圆孔铜辅币、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实行法币政策,明确银元和铜元都不再流通使用。宣告银、铜元时代的结束。
而在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又颁布《铺币条例》,同年发行古币图案的一分,半分铜辅币。这些都表现出民国时期货币发行的混乱成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在革命根据地也制造发行过铜元,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五分、一分铜元,皖西北苏区发行五十文、二十文铜元,川陕革命根据地于1933年发行二百文铜元。1934年发行“赤化全川”二百文和五百文铜元。环球收藏网收藏新闻为您时刻了解收藏市场的最新信息,关注古玩、玉器、翡翠等热门收藏的市场变化,让您放心收藏,合理投资。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党政府为了统一币制,控制全国的金融市场,采取大量发行纸币政策,镍币和纸币逐步替代铜元的辅币地位,解放前夕,贵州发行“当银元半分”铜元,绥远发行“白塔”图案一分、五分铜元。近代铜元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