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星期四

谈第一版香蕉票

谈第一版香蕉票

1941年12月8日日本入侵马来亚,为的就是掠夺这的丰富物资,当前占领初期,用的是日本帝国带来的军用票来购买,这第一版的军用票,都有印上号码,实属正规的票券,这与后期大量分配到各部队自行印刷的军用票券在价值意义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可视为正式收政府认可的票卷,而后者只能说是代用卷。因此现今其价值也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版有号码的军用票因前期过来,基本都已完全使用,因此能存世到现在的已是很少了,相信存量不会比Malaya(1941年)发行的纸币多,这主要当时百姓都认同英联邦的Malaya纸币,不认同日本的军用票,所以百姓都收Malaya 纸币,使得当时日本还需保留Malaya纸币的流通。因此当百姓收到军用票都会尽量使用不加以保留。加上后来军用票不断的贬值,更发没人收。所以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第一版军用票多已严重使用破烂,美品已是难见,更不用说全新的。
特别是1元5元票,到后期因为贬值根本买不到东西而弃用。因此存世更少难得。美品更是一票难求。
所以要是有谁在大堆军用票中找到有号码的第一版票,就算破损,也要好好收藏,已是宝。确实少了。





2018年9月12日星期三

加盖见本军用票

加盖见本军用票


见本票
即样票,日文写作“见本”,以红色加印在军用票上,通常是新款军用票发行前,分发给各银行、公共机构及传媒界的样本,目的是让人预见将发行的军用票图样。没流通使用价值。




伪造的见本票

2018年9月4日星期二

民国时期的纸币

  兑换券  票面上印有“兑换券”字样。可兑换银两或银元。民国十年(1921年),中国银行发行的兑换券首先流入本县,后交通、四明、浙江地方等银行发行的兑换券相继流入。当时兑换券面值每一元与银元一元相等,互相兑换,并行流通。中国银行在佛堂镇上设有银元收兑处,委托裕盛钱庄代理。商人因外出经商,携带兑换券方便,喜爱使用。到改行法币时。


法币  又称国币,是民国24年(1935年)11月4日起、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时,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翌年2月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法币开始流通,禁止银元同时流通,全县物价较为稳定。抗日战争前夕,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法币面额由最大的拾元券,陆续扩大为伍拾元、壹佰元、伍佰元、壹仟元,直至伍佰万元。法币面额不断扩大,物价不断暴涨,百姓受害。本县抗日战争前即民国26年(1937年)的物价与抗日战争后期物价对照表如下: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5月物价比战前物价
民国32年4月物价比战前物价
民国34年2月物价比战前物价
民国36年2月物价比战前物价
民国36年12月物价比战前物价
民国37年8月物价比战前物价
 上涨倍数
    10
    100
   1000
    1
   10
  370

粮价上涨尤为突出。战前每市担稻谷(50千克)市价为法币4.6元,到民国37年(1948年)8月,同额的法币只能买稻谷半粒。
法币连连贬值,民众多次拒绝使用。从民国28年(1939年)起,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农村的“五匠”、雇农及城镇的工人、店员,向雇主要求以大米等实物计酬。民国30年(1941年)8月,法币面值伍拾元和壹佰元两种钞券流入县内,充斥市场,而小面值法币很少,影响商品流通,买卖发生争端。县商会向县府请求,要求银行“尽快收回大额法币”,增加小额货币,但请求未准。商人拒收大额法币,农民和手工业者,只得把大额法币打九折或八五折使用。同时全县掀起拒用大额法币的金融风暴,县政府以扰乱金融罪惩处。民国36年(1947年)春,黄金取代纸币在市场流通,每钱(3.125克)合上等白米100市斤(50千克)。法币只有银行、邮电、铁路、税捐等部门使用,民国37年(1948年)8月,国民政府为挽救经济崩溃,发行“金元券”取代法币流通。

储备券  全称“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为汪伪政府“中央储备银行”于民国30年(1941年)在日寇侵占区发行的纸币。民国31年(1942年)5月,本县被日寇侵占,“储备券”流入县境。起初,仅在日军驻点附近强制流通。后来国民党县政府允许在本县流通,规定储备券与法币比价2:1。其间,县内商人到沪、杭、甬一带经商,从储备券到法币的比价中可以得利。于是储备券大量流入本县,泛滥贬值。民国33年(1944年)9月30日,县政府取消“储备券”与法币的原定比价,打四折使用“储备券”,但“储备券”还是不断贬值。翌年6月15日起,县政府只得又禁止“储备券”流通。实施禁用令的当天,市场紊乱,百姓怨声载道。

关金券  全称“海关单位兑换券”,是一种变相货币。民国20年(1931年)5月由中央银行发行,原为缴纳关税专用。1942年,关金券当作纸币流通,与法币比价1:20。翌年流入本县通行。关金券数量多、面额大,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1945年4月日军在城区、义亭一带高价收购关金券,一时与法币比价起了变化。义乌战时服务队向县政府请示后,设法制止,从而保持比价稳定。民国37年(1948年)8月,关金券与法币同时终止流通。

银行本票  抗日战争胜利初期,本县境内有国有银行发行的伍佰元、壹仟元、贰仟元和伍仟元四种定额本票,代替法币使用。民国35年(1946年)3月,民众在拒绝使用大额法币的同时拒用银行本票。省政府命令当地银行限期收回停止流通。

金元券  是在法币彻底崩溃的情况下,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民国30年(1941年)8月发行初期,民众因信误传,以为政府发行金元券有黄金白银作准备。全县恢复以币交换,物价一时比较稳定,稠城稻谷市价每担为7元左右。当年11月,国民政府修正《金元券发行办法》。用金元券收兑黄金,由原来的每市两200元提高到1000元;收兑银元由原来的每枚2元提高到10元,造成金元券纸币贬值,物价猛涨。是月底,市价稻谷每担上涨到83元,比10月涨价10.85倍。从此。以米代币的物物交换及黄金作货币流通,重新出现。1949年4月的稻谷市价比金元券发行之初上涨4.49万倍。5月,本县解放,县人民政府通令禁止金元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