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报纸刊登这则新闻,发行量5万套发行价RM300的同号限量版纸币,现今里面的一张就能值这价格,真的吗??也就见人见智,不便评论。
这要探讨的是从收藏角度来了解这套纸币有什么特别??
1.这套纸币可以说马来西亚纸币发行以来能够收齐却是全同号(包括罗马数字,除了AAARM50以外)不同面值的组合,这只有国家银行在印刷时特别编排才可能收齐,否则流通在外应该说是不可能任务,要是说不同罗马编号的还有可能。因此这样一套全同号纸币是空前的,要等下一套恐怕就要等新的纸币才有机会。因此显得难度的特别。
2.为何AAARM50会这么特别??那是因为在这套新纸币推出前,国家银行发行纪念国家独立50周年纪念纸币,就先将这新设计的RM50推出作为纪念币之用,这之间先有2万张AA金边的纪念币之后在印有50年标志的RM50,接下来才延续现今使用没有标志的正式版。
就因为这样,在推出新币纸币要做全同号时,因纸币印刷基本规定是号码不能重复。而AARM50因为已经用过,所以只好用AAA来替代。因此就出现AAARM50搭配在里面了,也就更显得特别。
3.依照纸币号码排列方式基本都要顺走,而补号则会用另个编码印刷。而这AAA编码当时还没排序到而先使用。这对编码顺序来说是错误的。要是洁蒂明年(2016)离职。那新印纸币上的签名就需更改发行。要真如此,这张AAARM50就可说是在号码编序上的错币。更显现其独特之处。
个人认为,去除价格考量,要从收藏价值来说,这套马来西亚全同号纸币确实有其独特之处,也具有收藏价值,发行量5万目前或许是多了。但喜欢马来西亚纸币的藏友作为收藏还是值得。
而对于要是将里面这张AAARM50抽出独立销售,确实可惜,也失去全套的收藏价值。
至于合理价格应该多少,只能说见仁见智,就由市场来说话吧。
文章分类
错体与版别
(18)
国外钱币
(6)
海峡维多利亚系列
(11)
海峡King George V系列
(11)
海峡KingEdward VII系列
(10)
历史档案
(25)
马来西亚流通币版别
(9)
马来西亚钱币
(11)
马来西亚纸币
(18)
品相鉴定
(11)
钱币真与假
(11)
钱币真与假(本国)
(30)
钱币真与假(外国)
(15)
日本香蕉票
(24)
收藏杂谈
(63)
系列收藏,
(30)
心灵点点
(32)
学习研究
(48)
杂项收藏
(23)
中国钱币
(29)
中国银元
(15)
British North Borneo 系列
(9)
Malaya & British Borneo 币
(11)
Malaya King George VI系列
(8)
Sarawak 系列
(15)
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
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
如何辨别邮票真假??(转载)
邮票交易中的受害者基本上是新中国邮票的收集者。当一个爱好者不加思索,为价格划算的近期邮票倾囊而出时,往往也正是造假牟利者得逞之时。如此说来,鉴别 邮票是每个集邮者都应具备的知识。欧美国家大多在上一世纪就有了关于本国邮票辨伪的专门图册。在我国这方面的图书一直是个空白,专事研究新中国时期邮资票 品中赝品的专家更乏其人。
断定邮票的真假,必须有真凭实据,不能仅靠感觉。我们所说的真凭实据主要有六个方面,即邮票的版别、纸张、刷色、票幅、齿孔、背胶这六个要素。
一、版别
鉴别邮票,首先要了解邮票的印刷版别,即不同时期的邮票印刷工艺的特点与区别。新中国建国初期,是采用雕刻版、胶版、凸版等印刷工艺来印制邮票。50年代 末引进了照像凹版技术,邮票生产基本以影写版(即照像凹版)和雕刻版为主。80年代引进电子制版技术,影写版邮票由照像凹版改为电子制版印制。新中国还有 影写版与雕刻版套印的邮票,简称影雕套印版,以及少量与胶版、凸胶套印的邮票。
现今市场上流行的假票基本上都是用胶版印刷的。用胶版仿印雕刻或影雕套印版印出的邮票,最大的缺欠就是仿不出雕刻版的立体感。雕刻版印制的邮票,图案上的 点线及铭文的墨层高高凸起,有一种浮雕的感觉,手感明显,这是其他印刷工艺都达不到的。雕刻版印刷的原版是由专业雕刻技师用手工在钢版上精雕细琢而成,是 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即使雕刻师本人也难雕出两块丝毫不差的铜版,造假者更难望其项背。
影写版分照像凹版与电子雕刻版两种。它具有网纹细,层次丰富的特点,它的画面的细腻柔和与墨色厚实的程度也是胶版印刷所无法达到的。在放大镜下,胶版所印 假票与影写版邮票的网纹、网点有显著区别,假票的网纹线数一般在每英寸120~210线,而影写版邮票的网纹线数每英寸在250线以上。目前北京邮票厂所 使用的电子刻版机,更使影写的网纹达到了每英寸350线。胶版印刷是以网点的大小来显现色彩的深浅层次,所以胶版的网点是大小不一致的。而影写版是靠网点 的深浅来表现色彩层饮的,所以影写版的网点大小是相同的。用放大镜观察,影写版邮票图案清晰,色彩柔和均匀,墨色厚实,字体坚实;而胶印版的假票,网点粗 大,图案模糊,字体虚浮。有些假票,用肉眼细心观察,即可发现因分色制版技术不佳所产生的叠色、露色等漏洞。
二、纸张
集邮活动中最忌讳的是触摸邮票,这也给假票兜售者以可乘之机。因此,凭视觉来鉴别邮票纸张往往成为识别假票的突破口。我国的邮票用纸是国家邮政部门定点生 产的厂家专门生产的。它是根据邮票印制工艺的要求及邮票本身的特性而制作的,其纸张物理指标及外观要求都较为特殊。这些专用的"涂料邮票纸",统称为邮票 纸。由于"涂料邮票纸"不同于社会上所用的胶版纸、铜版纸,所以社会上出现的假票与真票在色泽上会产生差异。另外从纸张表面外观上也能观察到"涂料邮票 纸"同胶版纸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只要我们对假票进行仔细地观察,就能辨别出赝品。
三、刷色
即邮票印刷所产生的票面色彩效果。刷色是印刷工艺,纸张、油墨等诸因素的综合产物。主要是由油墨决定的。印制邮票用的油墨是专门配制的,色相正,色泽浓 艳;而伪造的邮票由于用普通油墨胶印,难免颜色发闷发暗,色相不正。又会因套色不准而产生叠色、露红(图案和文字伴有红色暗影)等纰漏。我国的邮票从60 年代起,在相关造纸厂、油墨厂的密切配合下,专门生产了各类特殊纸张和特别油墨,这些印刷材料是伪造者所无法购置和仿造的。如天津油墨厂为印制邮票特制的 颗粒在10微米以下的高级影写版油墨,还有为一套邮票中的某枚图案专门调配的油墨,这样的墨色效果是一般印刷厂所绝对办不到的。当然,对刷色的鉴别,需要 专门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一般集邮者只能凭真假对照,或在放大镜下反复观察来识别伪造邮票。在一些可以利用的人工光源之下如紫外石英灯、日光灯等,假票也 会显现出与真票差异甚大的刷色。
四、票幅
测量邮票的票幅,主要用于识别假无齿、假有齿邮票。有的伪造者为了获利常常在有齿票和无齿票之间做文章,他们将真的有齿邮票的齿尖剪掉后,冒充无齿票出 售。这就要求集邮者掌握真无齿票所应该具有的票幅规格,才不至于上当受骗。票幅的规格是以毫米计算的,知道了每套票的确切票幅尺寸,也就知道了每套邮票的 图案四周应有多宽的边。经验丰富的集邮者甚至凭目测,就可以识破被剪去齿尖的冒牌无齿票。初学集邮的人则必须对照邮票目录上的票幅数据,认真核对测量。如 果你身边带有高倍放大镜,那也不妨拿来观察一下。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是假无齿票,就可观察到齿孔的痕迹。因为伪造者为了尽量留出比较宽的票边,不得不最大 限度地减少剪掉的部分。
在鉴别一般有齿孔邮票时,留意一下票幅也会查出假票。因为大部分伪造者的做伪技术并不高明,假票的票幅尺寸与真票往往不能吻合。尤其是伪造的小型张的齿孔。小型张打孔时要制做专门的针板,误差1~2毫米是造假时在所难免的。
五、齿孔
这里说的齿孔,是齿孔的形状、打孔方式与齿孔度数。它们也是鉴定邮票的重要依据。
齿形,邮识与经验不足的初学者,应先从较易掌握的齿孔形状来检验邮票。真假邮票的齿形大有文章。邮票印刷厂的打孔设备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并定时定点维修、 更新,所打齿孔,形状规则,光洁圆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备同等技术条件,只能将就凑合,目测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类三角形齿孔,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多边形齿 孔。
打孔方式,邮票的齿孔是由各种打孔器打出的,有线式、平式、梳式、滚洞式等。线式齿是最早的专业打孔方式,也称单线齿针板,是由一大排列队整齐的针组成, 将邮票印张续入打孔机,依次踩动踏板,先打出整张上的全部横向齿,再转动90°,打出纵向齿。这样打出的齿在邮票的四角几乎都不同。所以,当你发现邮票发 行时间并非很早而四角齿孔不规则时,就应当多加注意了。当然要把问题搞清楚,还要查阅有关文献,以及在此前弄清是不是邮票的品相问题。
打孔度数,打孔器上孔针的粗细与排列间距千差万别,由此衍变出纷杂的齿孔度数,国际集邮界以20毫米的长度为单位,在这一长度内的齿孔数就是齿孔度,其测 量精确到四分之一孔,测量的方法是将专门为这一用途制做的置齿尺上下移动,当邮票与置齿尺上的齿孔完全吻合时,即可判定齿孔度数。伪造拙劣的邮票,甚至四 个边的齿度都不相同。当然真票偶尔也会出现齿度误差,而与邮票目录上的齿度数据不一致,但这种误差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自然需要相当的邮识。
六、背胶
邮 票背胶也是研究和辨别邮票真伪的一个要素。伪造票所用的胶质与刷胶手段都与真票的制做有类别。要鉴别这类差别,首先要研究和掌握真邮票背胶工艺的发展过 程。一般来说,我国的邮票在50年代是以马铃薯淀粉做原料的糊精胶涂刷背胶。这种背胶的特点是胶质光亮,发黄,胶层较厚。60年代采用PVA合成胶,光泽 较糊精胶差,颜色发白,胶层较薄。目前发现的假票一般无背胶,有的是在票背上涂上一种半透明的白色涂料,冒充背胶,但没有粘性,也有的是涂刷胶水,因手法 拙劣,连齿孔纸毛也沾上了胶水。对一般造假者来说,要不走样地均匀刷涂背胶并非易事,而要调制出配比正确、胶色逼真的胶料就更加困难了。
以上我们从邮票制做的角度向集邮爱好者粗略地介绍识别假票的六个要素。由于邮票印制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楚并非易事,很可 能挂一漏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邮票印制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当然,伪造者的手段也会越来越高明。这就要求集邮爱好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 使伪造者难于得逞。
断定邮票的真假,必须有真凭实据,不能仅靠感觉。我们所说的真凭实据主要有六个方面,即邮票的版别、纸张、刷色、票幅、齿孔、背胶这六个要素。
一、版别
鉴别邮票,首先要了解邮票的印刷版别,即不同时期的邮票印刷工艺的特点与区别。新中国建国初期,是采用雕刻版、胶版、凸版等印刷工艺来印制邮票。50年代 末引进了照像凹版技术,邮票生产基本以影写版(即照像凹版)和雕刻版为主。80年代引进电子制版技术,影写版邮票由照像凹版改为电子制版印制。新中国还有 影写版与雕刻版套印的邮票,简称影雕套印版,以及少量与胶版、凸胶套印的邮票。
现今市场上流行的假票基本上都是用胶版印刷的。用胶版仿印雕刻或影雕套印版印出的邮票,最大的缺欠就是仿不出雕刻版的立体感。雕刻版印制的邮票,图案上的 点线及铭文的墨层高高凸起,有一种浮雕的感觉,手感明显,这是其他印刷工艺都达不到的。雕刻版印刷的原版是由专业雕刻技师用手工在钢版上精雕细琢而成,是 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即使雕刻师本人也难雕出两块丝毫不差的铜版,造假者更难望其项背。
影写版分照像凹版与电子雕刻版两种。它具有网纹细,层次丰富的特点,它的画面的细腻柔和与墨色厚实的程度也是胶版印刷所无法达到的。在放大镜下,胶版所印 假票与影写版邮票的网纹、网点有显著区别,假票的网纹线数一般在每英寸120~210线,而影写版邮票的网纹线数每英寸在250线以上。目前北京邮票厂所 使用的电子刻版机,更使影写的网纹达到了每英寸350线。胶版印刷是以网点的大小来显现色彩的深浅层次,所以胶版的网点是大小不一致的。而影写版是靠网点 的深浅来表现色彩层饮的,所以影写版的网点大小是相同的。用放大镜观察,影写版邮票图案清晰,色彩柔和均匀,墨色厚实,字体坚实;而胶印版的假票,网点粗 大,图案模糊,字体虚浮。有些假票,用肉眼细心观察,即可发现因分色制版技术不佳所产生的叠色、露色等漏洞。
二、纸张
集邮活动中最忌讳的是触摸邮票,这也给假票兜售者以可乘之机。因此,凭视觉来鉴别邮票纸张往往成为识别假票的突破口。我国的邮票用纸是国家邮政部门定点生 产的厂家专门生产的。它是根据邮票印制工艺的要求及邮票本身的特性而制作的,其纸张物理指标及外观要求都较为特殊。这些专用的"涂料邮票纸",统称为邮票 纸。由于"涂料邮票纸"不同于社会上所用的胶版纸、铜版纸,所以社会上出现的假票与真票在色泽上会产生差异。另外从纸张表面外观上也能观察到"涂料邮票 纸"同胶版纸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只要我们对假票进行仔细地观察,就能辨别出赝品。
三、刷色
即邮票印刷所产生的票面色彩效果。刷色是印刷工艺,纸张、油墨等诸因素的综合产物。主要是由油墨决定的。印制邮票用的油墨是专门配制的,色相正,色泽浓 艳;而伪造的邮票由于用普通油墨胶印,难免颜色发闷发暗,色相不正。又会因套色不准而产生叠色、露红(图案和文字伴有红色暗影)等纰漏。我国的邮票从60 年代起,在相关造纸厂、油墨厂的密切配合下,专门生产了各类特殊纸张和特别油墨,这些印刷材料是伪造者所无法购置和仿造的。如天津油墨厂为印制邮票特制的 颗粒在10微米以下的高级影写版油墨,还有为一套邮票中的某枚图案专门调配的油墨,这样的墨色效果是一般印刷厂所绝对办不到的。当然,对刷色的鉴别,需要 专门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一般集邮者只能凭真假对照,或在放大镜下反复观察来识别伪造邮票。在一些可以利用的人工光源之下如紫外石英灯、日光灯等,假票也 会显现出与真票差异甚大的刷色。
四、票幅
测量邮票的票幅,主要用于识别假无齿、假有齿邮票。有的伪造者为了获利常常在有齿票和无齿票之间做文章,他们将真的有齿邮票的齿尖剪掉后,冒充无齿票出 售。这就要求集邮者掌握真无齿票所应该具有的票幅规格,才不至于上当受骗。票幅的规格是以毫米计算的,知道了每套票的确切票幅尺寸,也就知道了每套邮票的 图案四周应有多宽的边。经验丰富的集邮者甚至凭目测,就可以识破被剪去齿尖的冒牌无齿票。初学集邮的人则必须对照邮票目录上的票幅数据,认真核对测量。如 果你身边带有高倍放大镜,那也不妨拿来观察一下。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是假无齿票,就可观察到齿孔的痕迹。因为伪造者为了尽量留出比较宽的票边,不得不最大 限度地减少剪掉的部分。
在鉴别一般有齿孔邮票时,留意一下票幅也会查出假票。因为大部分伪造者的做伪技术并不高明,假票的票幅尺寸与真票往往不能吻合。尤其是伪造的小型张的齿孔。小型张打孔时要制做专门的针板,误差1~2毫米是造假时在所难免的。
五、齿孔
这里说的齿孔,是齿孔的形状、打孔方式与齿孔度数。它们也是鉴定邮票的重要依据。
齿形,邮识与经验不足的初学者,应先从较易掌握的齿孔形状来检验邮票。真假邮票的齿形大有文章。邮票印刷厂的打孔设备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并定时定点维修、 更新,所打齿孔,形状规则,光洁圆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备同等技术条件,只能将就凑合,目测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类三角形齿孔,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多边形齿 孔。
打孔方式,邮票的齿孔是由各种打孔器打出的,有线式、平式、梳式、滚洞式等。线式齿是最早的专业打孔方式,也称单线齿针板,是由一大排列队整齐的针组成, 将邮票印张续入打孔机,依次踩动踏板,先打出整张上的全部横向齿,再转动90°,打出纵向齿。这样打出的齿在邮票的四角几乎都不同。所以,当你发现邮票发 行时间并非很早而四角齿孔不规则时,就应当多加注意了。当然要把问题搞清楚,还要查阅有关文献,以及在此前弄清是不是邮票的品相问题。
打孔度数,打孔器上孔针的粗细与排列间距千差万别,由此衍变出纷杂的齿孔度数,国际集邮界以20毫米的长度为单位,在这一长度内的齿孔数就是齿孔度,其测 量精确到四分之一孔,测量的方法是将专门为这一用途制做的置齿尺上下移动,当邮票与置齿尺上的齿孔完全吻合时,即可判定齿孔度数。伪造拙劣的邮票,甚至四 个边的齿度都不相同。当然真票偶尔也会出现齿度误差,而与邮票目录上的齿度数据不一致,但这种误差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自然需要相当的邮识。
六、背胶
邮 票背胶也是研究和辨别邮票真伪的一个要素。伪造票所用的胶质与刷胶手段都与真票的制做有类别。要鉴别这类差别,首先要研究和掌握真邮票背胶工艺的发展过 程。一般来说,我国的邮票在50年代是以马铃薯淀粉做原料的糊精胶涂刷背胶。这种背胶的特点是胶质光亮,发黄,胶层较厚。60年代采用PVA合成胶,光泽 较糊精胶差,颜色发白,胶层较薄。目前发现的假票一般无背胶,有的是在票背上涂上一种半透明的白色涂料,冒充背胶,但没有粘性,也有的是涂刷胶水,因手法 拙劣,连齿孔纸毛也沾上了胶水。对一般造假者来说,要不走样地均匀刷涂背胶并非易事,而要调制出配比正确、胶色逼真的胶料就更加困难了。
以上我们从邮票制做的角度向集邮爱好者粗略地介绍识别假票的六个要素。由于邮票印制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楚并非易事,很可 能挂一漏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邮票印制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当然,伪造者的手段也会越来越高明。这就要求集邮爱好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 使伪造者难于得逞。
2015年10月25日星期日
浅谈趣味钞
最近市场上有推出马币100元的金箔趣味钞,很多新手把它当成同等纸币的价值,甚至认为是金更值钱。这是错误观念。
因为这些趣味钞本身不具流通价值,简单的说,也就是一张商品而已。就像在旅游区的纪念品一样。
或许有些趣味钞是国家印币厂发行的,比如香港、美国发行不少百万美金的趣味钞,泰国也有发行卡通的趣味钞。但并不代表他就是纸币,也不能以其面值来流通,也只是作为收藏界的其中一种趣味收藏而已。并不能以其面值来论价。
至于是否值得收藏???
金银币腐蚀的原因(转载)
现代金银币的防腐问题,是目前世界上发行金银币的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时期以来金银币的经销单位、收藏单位和造币行业以及钱币研究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钱币博物馆曾针对馆藏金银币的腐蚀状况展开过专题研究。日前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卫荣。 据周卫荣介绍,中国钱币博物馆在2000年前后通过对馆藏金银币的腐蚀状况的专题研究,现在已基本认清了金银币的腐蚀原因。
周卫荣说,目前发现的金币的腐蚀特征,主要表现为红棕色锈斑,大的红锈斑直径有1~2mm,小的如蝇屎星布。通常金币光滑面上的锈斑较大,而图案和边缘等凹凸部位的锈斑较小,多为细小点状,有的甚至肉眼不易察觉到。银币的腐蚀情况可分三种,一种是银币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淡褐色锈蚀层,这种锈层尚不破坏银币表面的光泽;一般铸行时间不长或虽有较长时间但保存环境较好的银币,多呈现这种状态。一种是发生了电化学腐蚀,色彩斑斓,锈层较厚,严重破坏了银币表面的光泽和状态;通常在空气潮湿、悬浮颗粒较多的环境,银币容易产生此类腐蚀。还有一种是银币表面长白斑,状况与上述金币的红锈斑类似。
我们知道黄金本身是不受腐蚀的,那么金币上的锈斑又是如何而来的呢?周卫荣告诉记者,为解开这个迷,他们从馆藏金币中选取了5枚腐蚀比较典型的金币(麒麟金币、观音金币、浑仪金币各一枚,熊猫金币大小各一枚),用无标样和有标样两种能谱检测方式,对金币样品正背两面约百处各种斑点进行了扫描电镜检测(前者仅能检测到元素周期表中钠以上的元素,后者可以检测到碳氧氮等轻元素),并配以各元素的面分布分析。发现金币表面的锈斑从物质组成上可分作五种:高银锈斑、硅酸盐斑点、铁铬氧化物斑点或擦痕、有机物斑点及可溶盐斑点,其中高银锈斑的存在是金币出现锈蚀的主要表现。金币上的五种斑点又可划分为两类。前三种为一类,属于不溶于水的无机物。后二种为一类,属于有机物和溶于水的无机盐。这两类斑点的性质不同,其来源也是不同的。第一类的三种斑点应是粘附于坯料或在打压过程中降落于币表的污染物或模具脱落物在金币冲压成型时被机械压结在金币表面上的。其中,第一种高银斑点最初应是金属银,后来与环境中的氧化剂作用形成了氧化物等化学物质,包装材料的老化分解及空气中有害气体对这种锈斑的生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二种硅酸盐类显然是灰尘之类的污染物,冲压时嵌入金币表面,与第一种斑点不同,此种斑点本身不会直接氧化扩散,但因是币面瑕疵,极易成为腐蚀靶区,且此种斑点的存在对金币的光洁度也很有影响;第三种铁铬氧化物斑点或擦痕当是冲压模具脱落下来的铁铬细小颗粒粘污金币,后被环境氧化后形成。第二类的两种斑点应是金币冲压成型前后遭到粘污所致。在金币的分拣、包装、布展或入藏及观赏过程中,手上的汗液、空气中漂浮的有机液滴等都可能在金币表面形成此类斑点。
周卫荣说,银币腐蚀,原因比较清楚,因为白银本身就易受腐蚀,因此,我们只是用上述方法做了简单的分析,检测结果:褐色锈蚀物为银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白斑为氯化银。氧化银、硫化银,主要由空气中的腐蚀性物质反应生成;氯化银主要由包装材料分解物腐蚀生成。另外,电化学腐蚀发生时会与空气中的颗粒物质形成多种化合物,因而表面往往呈现多种色彩。这些也从金银币的储藏环境即包括包装材料和周围环境氛围(空气)的检测中得到了印证。在对金银币的内外包装材料检测时,发现现行金银币的贴身包装(软硬两种)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而聚氯乙烯具有腐蚀性;现代都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汽车拥有量的与日俱增,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环境空气中较高浓度的有害气体(腐蚀性气体)的存在,同样会对金银币产生腐蚀作用。
对于我们在金银币收藏过程中,如何保存金银币。周卫荣主任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现代金银币保存与防腐蚀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改进包装材料。用不具腐蚀性的聚丙烯、聚乙烯等替换具有腐蚀性的聚氯乙烯包装。其次,改善博物馆库房、展厅及其它金银币的储藏、展放环境的空气质量。用空气净化设备或化学吸附剂等方式清除或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再次,改善金银币的生产环境。尽可能清除或降低环境空气中各类尘埃的污染。最后,提高金银币币材质量,尽可能降低杂质含量,并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污染。
周卫荣说,目前发现的金币的腐蚀特征,主要表现为红棕色锈斑,大的红锈斑直径有1~2mm,小的如蝇屎星布。通常金币光滑面上的锈斑较大,而图案和边缘等凹凸部位的锈斑较小,多为细小点状,有的甚至肉眼不易察觉到。银币的腐蚀情况可分三种,一种是银币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淡褐色锈蚀层,这种锈层尚不破坏银币表面的光泽;一般铸行时间不长或虽有较长时间但保存环境较好的银币,多呈现这种状态。一种是发生了电化学腐蚀,色彩斑斓,锈层较厚,严重破坏了银币表面的光泽和状态;通常在空气潮湿、悬浮颗粒较多的环境,银币容易产生此类腐蚀。还有一种是银币表面长白斑,状况与上述金币的红锈斑类似。
我们知道黄金本身是不受腐蚀的,那么金币上的锈斑又是如何而来的呢?周卫荣告诉记者,为解开这个迷,他们从馆藏金币中选取了5枚腐蚀比较典型的金币(麒麟金币、观音金币、浑仪金币各一枚,熊猫金币大小各一枚),用无标样和有标样两种能谱检测方式,对金币样品正背两面约百处各种斑点进行了扫描电镜检测(前者仅能检测到元素周期表中钠以上的元素,后者可以检测到碳氧氮等轻元素),并配以各元素的面分布分析。发现金币表面的锈斑从物质组成上可分作五种:高银锈斑、硅酸盐斑点、铁铬氧化物斑点或擦痕、有机物斑点及可溶盐斑点,其中高银锈斑的存在是金币出现锈蚀的主要表现。金币上的五种斑点又可划分为两类。前三种为一类,属于不溶于水的无机物。后二种为一类,属于有机物和溶于水的无机盐。这两类斑点的性质不同,其来源也是不同的。第一类的三种斑点应是粘附于坯料或在打压过程中降落于币表的污染物或模具脱落物在金币冲压成型时被机械压结在金币表面上的。其中,第一种高银斑点最初应是金属银,后来与环境中的氧化剂作用形成了氧化物等化学物质,包装材料的老化分解及空气中有害气体对这种锈斑的生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二种硅酸盐类显然是灰尘之类的污染物,冲压时嵌入金币表面,与第一种斑点不同,此种斑点本身不会直接氧化扩散,但因是币面瑕疵,极易成为腐蚀靶区,且此种斑点的存在对金币的光洁度也很有影响;第三种铁铬氧化物斑点或擦痕当是冲压模具脱落下来的铁铬细小颗粒粘污金币,后被环境氧化后形成。第二类的两种斑点应是金币冲压成型前后遭到粘污所致。在金币的分拣、包装、布展或入藏及观赏过程中,手上的汗液、空气中漂浮的有机液滴等都可能在金币表面形成此类斑点。
周卫荣说,银币腐蚀,原因比较清楚,因为白银本身就易受腐蚀,因此,我们只是用上述方法做了简单的分析,检测结果:褐色锈蚀物为银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白斑为氯化银。氧化银、硫化银,主要由空气中的腐蚀性物质反应生成;氯化银主要由包装材料分解物腐蚀生成。另外,电化学腐蚀发生时会与空气中的颗粒物质形成多种化合物,因而表面往往呈现多种色彩。这些也从金银币的储藏环境即包括包装材料和周围环境氛围(空气)的检测中得到了印证。在对金银币的内外包装材料检测时,发现现行金银币的贴身包装(软硬两种)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而聚氯乙烯具有腐蚀性;现代都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汽车拥有量的与日俱增,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环境空气中较高浓度的有害气体(腐蚀性气体)的存在,同样会对金银币产生腐蚀作用。
对于我们在金银币收藏过程中,如何保存金银币。周卫荣主任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现代金银币保存与防腐蚀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改进包装材料。用不具腐蚀性的聚丙烯、聚乙烯等替换具有腐蚀性的聚氯乙烯包装。其次,改善博物馆库房、展厅及其它金银币的储藏、展放环境的空气质量。用空气净化设备或化学吸附剂等方式清除或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再次,改善金银币的生产环境。尽可能清除或降低环境空气中各类尘埃的污染。最后,提高金银币币材质量,尽可能降低杂质含量,并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污染。
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中央版大头中圆版别初探(转载)
从签字版角度看,中央版大头中圆可分为四版,即:签字版、普通版、签字版面配普通版背和普通版面配签字版背。(由于签字版大头壹圆有三个版别,故签字版中圆本身是否有不同版别,有待研究)
一、签字版特征:整币精铸,头发似波浪,线条粗卷,立体感强;肩星凸起,肩章十条线清晰精刻;胸前襟章和绶带立体清晰;背面嘉禾饱满,显著特征是“每”字接近闭口。请看图
二、普通版特征:整币普通铸造,头发立体感对比签字版头发明显逊弱,线条稍细;肩星较扁,肩章线弱而模糊;襟章绶带立体感差而弱;背面嘉禾与签字版对比立体感稍逊,显著特点是“每”字大开口:
三、签字版面配普通版背特征:人像面拥有签字版除加签字外的全部特征,背面配普通版的嘉禾面,“每”字是普通版写法,即大开口:
四、普通版面配签字版背特征:人像面是普通版特征,背配有签字版特征的嘉禾面,嘉禾饱满,“每”字与签字版相同,为接近闭口:
一、签字版特征:整币精铸,头发似波浪,线条粗卷,立体感强;肩星凸起,肩章十条线清晰精刻;胸前襟章和绶带立体清晰;背面嘉禾饱满,显著特征是“每”字接近闭口。请看图
二、普通版特征:整币普通铸造,头发立体感对比签字版头发明显逊弱,线条稍细;肩星较扁,肩章线弱而模糊;襟章绶带立体感差而弱;背面嘉禾与签字版对比立体感稍逊,显著特点是“每”字大开口:
三、签字版面配普通版背特征:人像面拥有签字版除加签字外的全部特征,背面配普通版的嘉禾面,“每”字是普通版写法,即大开口:
四、普通版面配签字版背特征:人像面是普通版特征,背配有签字版特征的嘉禾面,嘉禾饱满,“每”字与签字版相同,为接近闭口:
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
古钱币鉴定的要点(铜锈包浆篇)
古铜钱腐蚀后表面颜色的机理分析
一:古铜钱长期埋在土壤中锈蚀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现象。现按土壤的特性可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三类情况.
1.酸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古铜钱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逐渐进变化0,并产生碱式碳酸铜[CuCO3.3Cu(OH)3]呈淡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CuSO4.3Cu(OH)2],呈橄榄绿色,并在钱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由于锈蚀的厚度不同,锈的化学成份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会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兰绿等。这类锈蚀往往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同时还会产生电化学腐蚀。故钱面会呈斑状、槽状及坑眼,又因有晶间腐蚀和选择腐蚀,铜钱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份腐蚀掉,而使铜钱的比重减小就变轻了,并产生微细的小针眼,使钱声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俗称“入骨锈”。
2.碱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埋在碱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古铜钱一般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就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PH7-10)与还原类物质如有机物糖类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O4呈大红色。欲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故保存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欲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古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故是红锈盖绿锈。在沙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
3.中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会生锈,但有些古铜钱的含锡量偏高,若锡在15-32%时,从“铜一锡系状态图”分析,形成a固溶晶体和 共析体组成.而其中的 相(Cu3Sn)及SN,因锡析出到钱表面形成所谓“水银光”又称“水银浸”。同时锡青铜还会有“逆偏析”趋向,即锡由内外析出,使铜钱表面呈“白斑’又称之为“锡汗”。当含锡量在10-305时还会产生二氧化锡(SnO2)呈银灰色.这些现象也会同时产生,或分别产生,都会使铜钱表面形成“水银光”。因中性土壤极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成为酸性或碱性土壤,故有些古铜钱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光”。
二:古铜钱长期浸在水中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浸埋在较清洁的江、河水中,腐蚀极微弱,一般小于0.0025毫米/年,黄铜钱略快些。若古铜钱久浸埋在有污染的水田中或含硫酸铁[Fe2(SO4)3]的矿水中,则会使铜钱严重腐蚀,生成氧化亚铜和硫化亚铜(Cu2S),一呈红色,一呈黑色,并均匀分布,使钱表面形成如薄壳状的灰色锈蚀(颜色由海灰-银灰-淡灰-中灰-深灰渐变)。
三:古铜钱长期存放在大气中锈蚀机理分析
紫铜、青铜、黄铜钱在大气中都很稳定,一般小于0.00015毫米/年,在铜钱表面会生成一层极稳定的保护薄膜,主要是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还会产生氧化铜(CuO)中黑色,硫化亚铜黑色,及氧化亚锡(SnO)棕黑色。年代越久则锈层加厚颜色也变深,俗称为“黑漆古”,若长期在手中把玩则会使钱表面光亮如镜俗称“传世古”。但在这类古铜钱中也产生电化学腐蚀,故是“哑声‘。若古铜钱长期在干燥的环境中(大气中或土中)也会产生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呈深黑色,俗称“黑漆古”。有些铜钱先生成红绿锈后,又在干燥环境中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一般称这种有红绿锈的“黑漆古”钱为“包浆”。
四。古铜钱耐蚀性能的评级:
金属材料耐蚀性能共分10级,而古铜钱耐蚀性能都极强,一般都在1-5级之内。
极强耐蚀性:1级别 0.001毫米/年
很强耐蚀性:2级 0.001-0.005毫米/年
很强耐蚀性:3级 0.005-0.010毫米/年
强耐蚀性:4级 0.010-0.05毫米/年
五。锈蚀现象专用述语
1)生坑:在各类型土壤中出土的古铜钱,锈蚀明显并保存完好称为生坑。只说“表面氧化严重”是片面和不确切的,应改为铜钱“锈蚀明显”。因其不仅表面有锈蚀,而且内部也有晶间腐蚀等存在。
(2)熟坑:出土多年但依旧保留部分锈迹的古铜钱。又称为“老生坑”。
(3)传世古;存放在大气中锈蚀的古铜钱,又经常期把玩,表面黑又光亮。
(4)黑漆古:存放在干燥环境中的古铜钱,未经把玩,表面呈黑色。
(5)水银古:古铜钱含锡量高并在中性土壤中形成可见的“水银光”,即表面有银白色的锈层。有些书上只说表面银白色的氧化层,是片面和不确切的。
(6)包浆:古铜钱在水中或干燥环境中锈蚀后呈多种颜色,即为红、黄、绿锈的“黑漆古”钱。
一:古铜钱长期埋在土壤中锈蚀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现象。现按土壤的特性可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三类情况.
1.酸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古铜钱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逐渐进变化0,并产生碱式碳酸铜[CuCO3.3Cu(OH)3]呈淡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CuSO4.3Cu(OH)2],呈橄榄绿色,并在钱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由于锈蚀的厚度不同,锈的化学成份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会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兰绿等。这类锈蚀往往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同时还会产生电化学腐蚀。故钱面会呈斑状、槽状及坑眼,又因有晶间腐蚀和选择腐蚀,铜钱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份腐蚀掉,而使铜钱的比重减小就变轻了,并产生微细的小针眼,使钱声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俗称“入骨锈”。
2.碱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埋在碱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古铜钱一般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就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PH7-10)与还原类物质如有机物糖类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O4呈大红色。欲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故保存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欲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古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故是红锈盖绿锈。在沙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
3.中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会生锈,但有些古铜钱的含锡量偏高,若锡在15-32%时,从“铜一锡系状态图”分析,形成a固溶晶体和 共析体组成.而其中的 相(Cu3Sn)及SN,因锡析出到钱表面形成所谓“水银光”又称“水银浸”。同时锡青铜还会有“逆偏析”趋向,即锡由内外析出,使铜钱表面呈“白斑’又称之为“锡汗”。当含锡量在10-305时还会产生二氧化锡(SnO2)呈银灰色.这些现象也会同时产生,或分别产生,都会使铜钱表面形成“水银光”。因中性土壤极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成为酸性或碱性土壤,故有些古铜钱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光”。
二:古铜钱长期浸在水中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浸埋在较清洁的江、河水中,腐蚀极微弱,一般小于0.0025毫米/年,黄铜钱略快些。若古铜钱久浸埋在有污染的水田中或含硫酸铁[Fe2(SO4)3]的矿水中,则会使铜钱严重腐蚀,生成氧化亚铜和硫化亚铜(Cu2S),一呈红色,一呈黑色,并均匀分布,使钱表面形成如薄壳状的灰色锈蚀(颜色由海灰-银灰-淡灰-中灰-深灰渐变)。
三:古铜钱长期存放在大气中锈蚀机理分析
紫铜、青铜、黄铜钱在大气中都很稳定,一般小于0.00015毫米/年,在铜钱表面会生成一层极稳定的保护薄膜,主要是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还会产生氧化铜(CuO)中黑色,硫化亚铜黑色,及氧化亚锡(SnO)棕黑色。年代越久则锈层加厚颜色也变深,俗称为“黑漆古”,若长期在手中把玩则会使钱表面光亮如镜俗称“传世古”。但在这类古铜钱中也产生电化学腐蚀,故是“哑声‘。若古铜钱长期在干燥的环境中(大气中或土中)也会产生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呈深黑色,俗称“黑漆古”。有些铜钱先生成红绿锈后,又在干燥环境中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一般称这种有红绿锈的“黑漆古”钱为“包浆”。
四。古铜钱耐蚀性能的评级:
金属材料耐蚀性能共分10级,而古铜钱耐蚀性能都极强,一般都在1-5级之内。
极强耐蚀性:1级别 0.001毫米/年
很强耐蚀性:2级 0.001-0.005毫米/年
很强耐蚀性:3级 0.005-0.010毫米/年
强耐蚀性:4级 0.010-0.05毫米/年
五。锈蚀现象专用述语
1)生坑:在各类型土壤中出土的古铜钱,锈蚀明显并保存完好称为生坑。只说“表面氧化严重”是片面和不确切的,应改为铜钱“锈蚀明显”。因其不仅表面有锈蚀,而且内部也有晶间腐蚀等存在。
(2)熟坑:出土多年但依旧保留部分锈迹的古铜钱。又称为“老生坑”。
(3)传世古;存放在大气中锈蚀的古铜钱,又经常期把玩,表面黑又光亮。
(4)黑漆古:存放在干燥环境中的古铜钱,未经把玩,表面呈黑色。
(5)水银古:古铜钱含锡量高并在中性土壤中形成可见的“水银光”,即表面有银白色的锈层。有些书上只说表面银白色的氧化层,是片面和不确切的。
(6)包浆:古铜钱在水中或干燥环境中锈蚀后呈多种颜色,即为红、黄、绿锈的“黑漆古”钱。
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古钱的铜质(转载)
古钱的铜质主要有紫铜、青铜、黄铜、白铜等数种。紫铜的含铜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颜色紫红。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深红、淡红或水红、青白、微黄等种。黄铜指铜锌合金,其色有淡黄、金黄之分。白铜指铜 合金,多见于近代机制币。有一些铜色银白的方孔古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种青铜,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为了尊重习惯及鉴别上的便利起见,现仍称为白铜钱。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铜矿资源、成分配给都不相同,所以古钱的铜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古钱的成反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先秦圆钱的铜色深红,接近紫铜。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先秦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币身较薄,伪造者常渗入过多的铅以增加铜熔液的流动性,这种伪品铜色暗红,质软易变形。半两及五铢的铸期较长,铜色也深浅不同。凡传世日久的太和五铢,铜质裸露,其色深红,且质地极为细腻,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一种大字版的金旁略低,伪品的铜色较淡,且铜质也粗。五代时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
北宋早期铁母如宋元、太平等铜色淡黄或微黄,后期铁母如绍圣、圣宋、大观等铜色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铁母多属白铜。建炎重宝颜色深红,南宋铁母的铜色多数偏黄。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西复钱铜色水红。元钱铜色深红及浅红者多,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着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明清雕母(祖钱)铜色以金黄为主。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故称新疆红钱。咸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但宝福局阔缘红铜质,咸丰重宝当百大钱、背外缘外重五两者属伪品,真品存世仅5枚左右,铜色有暗黄及深红二种,外缘宽度与普通当百大钱同。一说宝福局大钱用铜炮材铸成,铜色深浅不同,但主要是淡红色的铜。小平铁母及部分当十当二十样钱以白铜铸成。咸丰宝河、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为紫铜质,当十至当百大钱为黄铜质,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宝泉、宝源及宝巩的当五百、五千大钱有黄铜、紫铜二种。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微带金黄,且铜质细密,书体凝重,伪品钱文为普通楷书,铜色淡黄,铜质也粗。以上列举部分古钱的铜色,但不包括特殊情况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2015年10月8日星期四
泰国硬币上的图案
泰国每一种硬币上面都有不同的图案。每一个硬币的正面当然就是泰国国王,而反面则是泰国著名的寺庙。想到泰国游览寺庙,但是不知道去哪里好的话,很简单,你就拿出钱包里的泰国硬币,照着上面去就可以了!
• 面额25分的是玛哈达寺(Wat Phra Mahathat Woramahawihan),位于那空席它玛拉市,是泰国南部的重要佛寺之一。
• 50分的是双龙寺(或称素贴寺)(Wat Phra That Doi Suthep),在清迈市,是一座由皇室建造的庙宇
• 1铢的是玉佛寺( Wat Phra Si Rattana Satsadaram)位于曼谷市,是全泰国最有名的庙宇以及佛教圣地
• 2铢的是金佛寺(Wat Saket Ratcha Wora Maha Wihan),位于曼谷市
• 5铢的是云石寺(Wat Benchamabophit) ,位于曼谷市
• 10铢的是郑王庙(Wat Arun),位于曼谷,是泰国皇家寺庙之一
• 面额25分的是玛哈达寺(Wat Phra Mahathat Woramahawihan),位于那空席它玛拉市,是
• 50分的是双龙寺(或称素贴寺)(Wat Phra That Doi Suthep),在清迈市,是一座由皇室建造的庙宇
• 1铢的是玉佛寺( Wat Phra Si Rattana Satsadaram)位于曼谷市,是全泰国最有名的庙
• 2铢的是金佛寺(Wat Saket Ratcha Wora Maha Wihan),位于曼谷市
• 5铢的是云石寺(Wat Benchamabophit) ,位于曼谷市
• 10铢的是郑王庙(Wat Arun),位于曼谷,是泰国皇家寺庙之一
2015年10月7日星期三
美元“硬币之王”拍出380万美元高价
(12-8-2013讯)一枚号称“硬币之王”、面值一美元的罕见美国银币,日前以380万美元的高价卖出。
中新网8月12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报道,一枚号称“硬币之王”、面值一美元的罕见美国银币,日前以380万美元的高价卖出。
据报道,这枚银币是为美国前总统杰克逊制作的,是当时美国送给亚洲和中东贸易使团的外交礼物。虽然银币上的标记为1804年,但它其实是在1834年或1835年铸造的。
据报道,这批特别的银币目前仅存8枚。而这枚银币拍出380万美元的高价,十分罕见。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马来西亚第十二版10元黑花探讨(二)
如果说无法说出其出错的原因,我们就反向思维,要是人为。是否有依据?是如何形成?
1.承印的是间收许多国家委托印制纸币的专业造币厂。是否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错误。而且不是错一张,也不是错一次印刷第次,而是几乎印错连连。可能吗?马来西亚国家银行难道没看到没投诉吗?
这是我们收集到的资料,黑花10元出现在以下冠号编码里。
AC476xxxx ,AD420xxxx ,AE025xxxx ,AE661xxxx ,AJ209xxxx ,AK438xxxx ,AL425xxxx ,AL451xxxx ,AL481xxxx ,AN404xxxx ,AN564xxxx ,AP172xxxx ,AP182xxxx ,AR234xxxx ,AS946xxxx ,AU818xxxx ,AV162xxxx ,AV223xxxx ,AY447xxxx ,AZ315xxxx
各位觉得可能印错这么多吗?而且都是不同第次印刷的。
2.在以往纸币印刷错体中会出错:漏墨、漏印、移位,重印,沾墨,颜色深浅。似乎还出现过变色这样的错体,在中国曾出现错色的纸币,但最后证实是人为。
而今天这黑花更特别,就只是黑花变色。印错可能性有多高??
3.依据第2的论点,我们也找到一张纸币做对比。要是印错论点成立的话,应该这梯次都会出现黑花。但收集到的这张As9464694(图一)却是正常黄色花。与相差不到800张的黑花冠号AS9465492(图二),同一梯次印刷怎么会出现花变色??这说明了什么?
![]() |
图1 |
![]() |
图2 |
4. 更加可以的。我们也收到这样的照片。。。看看图3及图4
四方形与三角形的黑花也可以出现。这已明显的说明什么?
![]() |
图3 |
![]() |
图4 |
5.加上已发布的马来西亚第十二版10元黑花探讨(一)上的照片资料探讨。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很好的解释。
这做了个大胆的假设。。。。
要是有心人用了一种只对凹版印刷油墨的黄色油墨中的某成分会起化学变化成黑色的化学剂涂在黄花上面,造成黄花变色。
那就可解释以上所有的状况。
1. 因为是人为,与印钞厂无关
2. 因用不同纸币改造,也就出现不同冠号。
3. 所以同梯次也不会全黑花
4. 用个四方框及三角框把化学剂涂上就可。
5. 昨天照片所发生的现象:当化学药剂涂上后,就会与黄色油墨中的某成分起化学变化成黑色,所以看到黑色是从黄色中分解出来,变化后因为没经过挤压,所以是气泡状。而在黑花边因为涂到点油墨,因此出现部分变化现象,与边框红色部分可看到变黑部分因为有沾到黄色油墨。而红色底纹理因用平版印刷,油墨不同所以没变化。
哈!!以上纯属个人探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真是假?接受与否?个人观点。无法做示范,因为做了示范就有确实证据会被有心人告破坏国家财产。 嘻。。。其实我也不会做。都是收集整理资料来分析。常说收藏可是奇门遁甲。虚虚实实。就看个人道行了。
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
马来西亚第十二版10元黑花探讨(一)
最近市场上发现黑色花的10元,是错体还是认为?这可是很好的研究项目,或许能让大家更了解对纸币的认识,进而学习对错体的判断。
首先这张马来西亚第十二版10元纸币是委托澳洲的纸币印刷厂承印的,这是间专业为世界各国印刷制版的工厂。是使用平板及单色凹版印刷混合印刷的。因此要确定黑花是否真错?可从探讨在这样的印刷过程从可能出错的地方。要能说明出错的地方就有可能失误而造成错体。
(这先必须感谢kuan Sueng 老师提供的这些珍贵照片)
1. 我们看看这张原本黄花的显微图(图1、2)。
基本可看到红色背后直线纹是平板印刷的,而黄色突出的是凹版印刷。而且表面平整柔和。
![]() |
图1 |
![]() |
图2 |
2. 看看这黑花的显微图(图3、4、5)
我们可清楚看到黑色只出现在凹版印刷上,而且不是单色,是在黄色墨汁上面浮现凸起的颗粒形成的。
讨论的:单色凹版印刷颜色应该是单色,不会出现混色。而混色也很奇怪,只分离浮现在黄色上面,而非混在里面。这是如何印刷出来??
![]() |
图3 |
![]() |
图4 |
![]() |
图5 |
3.看看这张黑花边缘的显微图(图6)
放大看到其边缘,单色凹版印刷以现在的技术,有办法做到这样的变化吗?单色变成另一种颜色?
讨论:是否有懂印刷技术朋友,能否解释是否肯,要可能在这一系统化的印刷下如何形成?
![]() |
图6 |
4. 看看这张黄花与边缘红色框的显微图(图7)
这是发现黑花在与红色边框上的变化图
![]() |
图7 |
讨论:如果说黄花是用另一颜色印的,为何连不属于黄花的红色框也会变色??
要是能够说以上几点在印刷上是如何形成,或许就能为黑花揭秘。。。。
订阅:
博文 (Atom)